中国乳业改革开放40年:消费量增长近40倍 质量与国际同等
开云手机官方网站入口发布于: 2018-06-21
2018年06月21日 07: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1日讯(记者 吴晓薇)最严的监管、最完善的管理政策体系、最高的抽检合格率、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都汇聚在中国食品领域中最受人瞩目的行业——乳业中。经历40年曲折发展,我国乳制品现已呈现产品品种丰富,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的趋势。产品从大中城市逐步蔓延向农村和山区,企业从小规模到大规模转型。在行业不懈努力下,我国乳业体量得到数十倍的增长,研发出多种亮点产品,市场的供应几乎达到饱和。

  历经三阶段 乳品消费量增长近40倍

  从改革开放至2000年,乳制品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快速增长阶段,到2000年后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稳定发展阶段,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饲养和原料奶的质量水平、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检验手段得到大幅提升的新发展阶段,中国乳业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后,体量增长突飞猛进。

  “中国乳制品工业是在食品行业里发展最快的,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开云手机官方网站入口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这样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这从多项指标几十倍的增幅中也可见一斑。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奶类的产量从97.1万吨增长至3712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从88.3万吨增长至3602万吨。固体乳制品(主要包括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及干酪素)产量4.65万吨增长至256万吨。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1978年进口量微乎其微,甚至没有数据可查。到了2016年,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达到230万吨,货值达到67.8亿美元。

  此外,乳品企业的规模在40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记者了解,1978年,中国收奶量最大的企业一年收奶2万吨,而目前我国最大的乳企收购牛奶可达到400多万吨。包括国内生产加进口在内,中国的乳制品的消费量从1978年增长了将近40倍。

  重创十年后:国产乳品质量与国际无差距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十年过去,消费者心里仍留有阴霾,对乳业的打击不言而喻。

  该事件爆发后,我国加工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相关监管部门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也使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和飞跃。

  《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生产许可证、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的注册……相关管理法规标准不胜枚举。宋昆冈表示,虽然仍有继续修改的余地,但中国现在对乳制品的管理法规标准是完善的。同时,我国对乳制品的生产销售的管理也非常严,例如售卖乳制品,尤其婴配奶粉必须要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经销许可证。更值得一提的是追溯制度,我们要求所有的乳制品必须建立追溯体系,做到原料来源可追溯,产品质量问题可追责,销售去向可溯源。

  监管方面,根据食药总局公布的食品监督抽查的结果,乳制品在34类大食品的抽检结果中都在99.5%以上,高于所有的食品。据抽检结果来看,2017年婴配奶粉整体合格率达到99.7%,其中连续5、6个月达到100%。

  对标国际,宋昆冈坦言,我国制定的标准是全球最严标准之一。“从产品的质量来看,我们和国外没有差距,至少应该是同等的。以婴配奶粉为例,我们和国外应该说至少是同等的。”

  2008年之后,我国在奶源建设方面积极提倡发展规模饲养,用现代科学技术喂牛,目前奶牛场规模在逐渐增大。据统计,现在我国百头以上的奶牛场占到奶牛总数的50%以上,散户饲养奶牛的方式已不复存在。

  奶牛饲养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牛奶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牛奶干物质含量(包括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增加上,也体现在产量增加上。以北京、上海为例,奶牛产奶量一般在9、10吨以上,而全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在6吨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大城市的牛群,平均产量超过11、12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从技术装备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的乳企工厂基本上都是21世纪新建设起来的,小部分老工厂也经过了技术改造,所以技术装备可以达到世界一流。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工厂被称为“智能工厂”。

  虽然成绩堪称斐然,但部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仍心存疑虑。宋昆冈认为,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突发的安全事件,消费者不信任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事件提醒了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因此事件发生之后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去监控,比如原料进厂PP检验、产品出厂PP检验、风险物质定期监控等。根据规定,监管部门在市场上随机抽检、在检测中盲验,因此消费者可以相信这些监测数据。面对消费者对于专家发声的质疑,宋昆冈则表示,专家是第三方身份,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去保护某个企业。有些专家的评论和见解不一定恰当,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但消费者没有必要去怀疑专家。

(责任编辑: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