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有关争议是对乳业标准的误读
本站发布于: 2011-07-18

在2010年《生乳》新国标实施一年之余,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之称的广东乳业专家王丁棉,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这一言论引起了业内的激烈争论。据悉,此次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一是蛋白质含量少了,二是菌落总数多了。消息一出,有不少市民消费信心大受打击:现在自己喝的是不是真是蛋白质更少、细菌更多的牛奶?

针对市民的质疑,数位专家出面澄清称,这些争议只是因为对乳业新国标有误读。新国标事实上是提高了生乳中菌落总数的指标,蛋白质含量的微量减少对人体健康影响也并不大,喝牛奶主要是为了补充钙,市民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据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乳业新国标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当中之一就是,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有不少市民在听说后担心地表示,这是不是意味着,执行乳业新国标之后,我们喝的奶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更少了?

另一引发社会舆论对乳业新国标质疑的焦点,则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限量,新标准由原来的每毫升50万个上升到了每毫升200万个,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有市民就此提出疑问,这样一来,我们喝的牛奶里面的细菌不就是以前的4倍了吗?有些人甚至心生恐慌:这样说来我们每天喝的牛奶里每毫升细菌总数不是多达200万个了吗?

对此,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瑾解释称,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所以说,新的《生乳》标准是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是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

孟瑾还特别强调,生乳只是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此次事件令广东这个乳品消费大省也掀起波澜,向来以消费本地奶为主的广东消费者,会否因此事件受到影响?新快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广东本土知名乳企,了解到这些乳企早在数年以前,就已开始执行高于国标的欧盟生乳收购及乳品生产标准了。并且,这些广东本土乳品生产企业,多是自有牧场生产生乳,或已于本土牧场签订长期收奶合约,收奶质量多年来均保持稳定。(来源:《新京报》)